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一份拍案叫绝的教学设计窥去:每节课都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关

2017-03-09 孙明霞 星教师


认识孙明霞 

山东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山东省2013年度“十大创新教师”。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生命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课堂。





文|孙明霞

编辑|邹雪平

图片|花瓣网


一说起核心素养,很多人认为是赶潮流,上层提出来这个词,整个教育界就都在研究核心素养;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宏大的词汇,不可能通过一门学科、一个老师去培养,作为具体的学科老师,就是教好这门课就行了,而“教好这门课”有可能就简单为让学生考高分,最后只剩下应试教育。

其实,只要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堂课都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关,就拿我教学“人的营养”一章来说,处处都涉及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针对本章内容做了如下规定:

说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相关知识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在当前还是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营养成分、消化系统的组成等知识应对考试是很容易的,但却远离了核心素养的。怎么办?站在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高度,围绕核心素养重新整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才是为师之道。


联结生活,做中学、做中悟


课前,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 利用国庆小长假(该章节正好在十月份学习),任选一天亲自采购食材做一顿饭菜( 不少于四菜),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可以请爸妈指导,但不能让爸妈代劳,必须亲自洗刷加工,最后请家人品尝打分,饭后查出各种饭菜中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作业提交形式:将过程及成果拍照发老师邮箱,上课汇报分享)

  • 调查家人(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提出改进建议(简单写出)。

  •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垃圾食品,给经常吃垃圾食品的同学提出合理建议(写成调查报告)。

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作业?

首先是基于课标中要求“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但我尝试将课标要求及课本内容与生活联结,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生活中,不是记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是在亲自动手操作中领会食物对人生命健康的价值;

另一方面,这份作业对学生来说新奇有趣,是一种挑战,学生不仅不会排斥反而跃跃欲试,这比布置做几道题、背过多少知识更能吸引学生;

三是通过完成作业,体验生活,亲自感受父母辛苦工作之余还要承担的家务劳动,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感恩的思情感;

四是通过学生查阅自己做的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学会对资料查阅整理,也通过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比单纯背诵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更有意义。

上课的时候听学生汇报作业完成情况,惊喜学生普遍认真完成,不少学生谈到自己第一次做饭菜收获很大,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懂得了很多道理。

有的说过去总是喜欢吃的多吃,不喜欢的不吃,通过查资料知道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不同的养分,以后不挑食了;更多的学生都谈到自己只做了一顿饭就花了大半天时间,父母天天做饭还要变着花样做的好吃非常不易,进一步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以后要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

很显然,这个作业的完成过程本身就蕴含了多种素质能力的培养,如查阅资料——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亲自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培养感恩意识;认识食物中的不同营养成分——不挑食,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

作业2,学生针对自己或家人中不良饮食习惯进行了分析,比如有的父亲经常饮酒,有的喜欢吃油炸食品,有的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偏食),还有的饭后剧烈运动等。问题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然就能对自己家庭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作业3的完成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的分享自己对超市食品的调查,虽然很多包装食品有保质期也有安全标志,但很多膨化食品、碳酸饮料食用多了对身体发育非常不利;有的同学对快餐食品做调查,很多快餐食品都是油炸的,一是反复加热的油的危害,二是过多脂肪摄入对身体的不利,三是很多炸鸡所用的鸡都是喂激素长大的速生鸡,青少年吃多了容易出现性早熟……

大家的调查带给同学很大震撼,没想到那么多爱不释口的食品都是垃圾食品,假如是老师要求学生什么不能吃、什么要多吃,恐怕大家根本不当回事,但他们自己调查得出结论,这样的教育效果是老师任何形式的说教都不能达到的,而学生在分享中也自然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串联,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学生还没化学知识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物质分解等化学变化对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而小肠结构特点与功能也是微观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能和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同样需要老师用心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 早晨吃饭了吗?(大多说“吃了”,个别学生说“没吃”,我接着说“今天没吃只能等中午补救了,等学完这节课后你就知道按时吃饭的重要了,希望以后别空着肚子来上学”)

  • 你知道你早晨吃的饭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吧?

  • 食物在人体消化道的每一部分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 各种营养物质怎么进入人体细胞?

  • 请对照投影图(或课本插图)认识消化道的组成,并按照顺序写出来。

在说出消化道组成之后,再让学生找到人体内的消化腺并能将每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名称及去向搞清楚,在图中标出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彩色插图)。巩固提问的同时,老师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板书(如图)。

虽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太难,但学生无法感受到真实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位置,要找到对应关系并理解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并不容易,所以,我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知识框架和彩色的箭头,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道、消化腺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消化系统的概念。

食物如何消化,这又是难点,涉及到化学反应,这对于没学过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很不容易。

所以,我先要告诉学生几个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分解”“大分子”“小分子”(不能深入讲解,至少能通过比喻的方式了解),知道淀粉、脂肪、蛋白质都是大分子,葡萄糖、氨基酸等都是小分子,由此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消化、什么是吸收。

结合小肠的结构特点,再讲述小肠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配合各种演示(如用折纸模拟小肠内的环形皱襞,演示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淀粉不溶于水、糖能溶于水的实验等),进一步理解大分子和小分子的区别、消化的过程。同时形成板书(如图)。

这样以概念图的方式,将三大物质的消化过程呈现出来,与消化系统的组成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解过程以及发生的场所,又进一步完善了本章的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思考题: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有了前面关于消化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讨论,总结出了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这对于学生形成重要的生物学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起到了进一步深化的作用。同时,老师在学生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最后的板书(下图),让散乱的知识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网,既是对知识理解的需要,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也具有重要作用。


回到生活,应用知识为健康生活服务


明确了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我又给学生适当补充讲解:

胃和大肠也有少量的吸收功能,胃能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还有小分子的酒精也可在胃内吸收(前提是胃内没有食物),所以,饭前不易大量喝水,会冲淡胃液,也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假如爸爸是经常喝酒的人,告诫不喝或者少喝,实在要喝的话最好先吃点东西,不要空腹喝酒,胃可以直接吸收,所以易醉;大肠也有少量的吸收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还有部分无机盐等,最终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我再联系生活实际给出几个思考题:

  • 为什么生病的时候,吃的胶囊药(提示,胶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不能掰开吃,而要完整吞下去?(胶囊不会在胃内消化,避免药品对胃的刺激,药品到小肠后被消化了胶囊皮,药品可以直接由小肠壁吸收)

  • 为什么春节、国庆节等节日之后胃肠道疾病患者增多?(暴饮暴食,饮酒等)

  • 为什么糖尿病人的治疗要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胰岛素?(提示:胰岛素是一种有活性的蛋白质,可结合蛋白质的消化思考)

  • 为什么饭后不易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

虽然本章知识较为抽象、难懂,但也和生活联系很密切,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整合利用,更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服务于日常生活,让自己更健康、更快乐。


探究实验,种下“科学”的种子


本章按照课标要求,需要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有的老师嫌麻烦就直接省略了,只要让学生背过实验步骤和结果就可以应对考试,但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我想,或许将来学生根本不会记住淀粉酶怎么被分解成麦芽糖,但学生会记得做过一个好玩的实验,用唾液做!

取唾液有点麻烦,需要学生嘴里含着一个消毒棉球,刺激唾液的分泌,再将唾液流入试管中。刚开始有的学生喊“恶心”,但自己不取老师没法提供,必须每个人自己取。

看到别的同学开始行动,自己也很想做这个实验,所有学生都克服了畏难情绪自取唾液,放入馒头碎屑,并按照要求设计了对照试验,统一摆放在恒温箱中,等待着“消化”的完成。

利用等待的时间,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个实验:检验水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

我提前让学生自己每人自带两种水果或者蔬菜,品种不限。每组发了一个小研钵,学生把带来的水果或者蔬菜磨碎,挤压出果汁,用高锰酸钾来测定维生素c,学生异常兴奋,拿着小研钵捣碎水果。有的学生带来的橘子,有的是大苹果,实验根本用不完,学生就边吃边做实验,不亦乐乎。

而究竟哪种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多,不用老师告诉,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发现橘子当中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而大枣的维生素C的含量就非常低。

完成了维生素C的测定,唾液的消化作用也到时间了。学生取出自己的两组实验滴加碘液,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加唾液的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而加水的试管中刚滴入碘液就变成了深蓝色,说明有淀粉存在,由此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但有的学生实验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说是失败了,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自己找到原因:唾液的量不足,或者动作慢了些,消化的时间不够。

后来我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做了实验。

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和让学生只是背给学生留下的记忆完全不同,亲自经历过的学习将会是学生脑海当中最美好的记忆,但只是背过的知识会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不只是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可能由此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将来总有一天会发芽。


巩固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学完了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知识,我给学生提出一道训练题——

根据曲线图思考:



1.A、B、C、D、E各代表消化道的哪一部分?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甲乙丙分别是那种营养物质?理由?根据曲线图分析每种营养成分的变化。

3.分析D段消化道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该曲线图可以说涵盖了本章的全部内容,无论本章那个知识点,都可以在该图中找到相关位置,如考查消化道的知识,就通过横坐标,结合曲线分析消化道每一部分的特点与功能;考查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各种消化腺的作用,就可以通过三条曲线变化进行分析;考查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以通过该图进行分析;对于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等同样也能通过该图进行分析。

虽然对曲线图的分析有一定难度,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失为一种重要措施,同时也有助于从思维的层面对全章节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除了知识之外还特别注重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科素养的培养、健康生活的能力、感恩意识的培养等等,而这些恰恰又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当然,这些能力不可能只通过一个单元、一节课能培养出来,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但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每一节开始,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都关注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到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那么,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不会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也相信唯有每堂课都把人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师生的生命才能互相成全,也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 本文来源于《新校长》201702期“核心素养学校表达”专辑 /

“星教师”微信商务合作|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张思明 | 张一 | 王笃年 

孙明霞 | 张宏伟 | 王贺

华应龙 | 罗鸣亮 | 刘善娜



·END·



/打造让孩子沉醉的数学课堂 /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